兆仁網

PKD會夢見電子羊麼?


PKD會夢見電子羊麼?

PKD會夢見電子羊麼?
PKD是什麼?它是小說原作者菲利普·K·迪克名字的縮寫,它更是一種風格與思想的代
表:一種關於我們這個混亂、變化和茫然時代的偏執解說,醒世恆言。
菲利普·K·迪克1928年生於芝加哥。他一生總共創作了12個短篇和36部長篇科幻小說。
相對於一般作家而言,他是一個另類,好比一個課堂上愛惹麻煩的問題兒童。比如說,
他曾沉迷於迷幻藥(我們注意到,在影片《冒名頂替》和《少數派報告》中,都出現了
與毒品有關的情節),晚年又對神秘宗教大感興趣。同時他還是個多情種子,一生有好
幾次轟轟烈烈的戀愛,其中包括五次草草收場的婚姻……就跟他的生活一樣,他的作品
中充滿了一種莫測的不確定性,你很難搞清,他什麼時候是認真的,什麼時候只是開個
陰沉的玩笑。另一位科幻作家奧爾迪斯評價說“在生與死之間,存在著迪克的許多影子
世界——幻覺世界、幻想世界、虛構的現實世界、朦朧的半夢半醒的世界,以及偏執的
狀態”。
他的小說中充滿了真實與虛幻的矛盾,故事往往圍繞著星際政治陰謀或者意識被改寫控
制展開。主人公(往往是個平凡的小人物)面對著某個宇宙即將毀滅或者變化的時刻,
但從主人公微不足道的生活中,卻可能產生改變世界的力量。隨著PKD抽絲撥繭的敘述,
真相慢慢浮出水面,好像一隻手慢慢捏緊你的心臟。主人公激烈的運動著,彷彿陷入漩
渦中的蟲子一樣掙扎,逃避追捕,解開謎團,結果卻還是掉進宿命的結局裡。而他的文
字又非常能傳達一種意象感,給讀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間——要不好萊塢也不會那麼熱衷
於把他的小說搬上銀幕了。
    到目前為止,PKD電影一共拍過九部,其中三部是以PKD本人為主人公的:法國人導
演過一個《Confessions d'un Barjo》,根據的是PKD的短篇《一個廢物藝術家的供狀》
(Confessions of a Crap Artist)。它不是一部科幻作品,更像是充滿混亂的PKD自傳
。還有一部20分鐘的小短片《菲利普·K·迪克的精神崩潰》(The Nervous Breakdown
 of Philip K. Dick),是一部黑色幽默劇。另一部的《迪克的麻煩》(The Trouble 
with Dick)則是部獨立製片電影。剩下的六部電影則實實在在來源於PKD的科幻小說,
但全部改編自他的短篇小說,其長篇經典,如《高城堡裡的人》、《時間脫軌》、《讓
我流淚吧,警察說》等等則至今無人敢動。
銀翼殺手(Blade Runner,1982)
影片改編自PKD的小說《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?》(Do Androids Dream of Electric
 Sheep?)——在核大戰後的世界中,擁有真正的動物成了僅存人類的一種身份象徵。
利克有一隻電子羊,可他非常想擁有一隻真正的羊。這時,在外星移民地的幾個人造人
逃回地球,殺死他們就成了利克實現夢想的唯一機會。
裡德利·斯哥特完美地用影像詮釋了何為PKD風格,尤其是導演剪輯版。影片其實只借用
了小說的部分情節,其餘則完全是一種發揮,但PKD的fans都認為,影片中的場景非常接
近PKD筆下未來的舊金山。結尾處,複製人首領救了主人公的性命,也許他領悟到了生命
的真諦。這種複雜糾纏,甚至令人困惑的性格,這種黑暗與光明同在的風格,都達到了
PKD電影的頂峰。
PKD指數:10
全面回憶(Total Recall,1990)
小說原名《記憶大批發》(We can remember it for you Wholesale),是一個充滿那
種冷冷幽默的短篇:小職員奎爾一直夢想去火星,後來,他發現了一家可以購買記憶的
公司。在移植記憶的時候,公司卻發現他就是一名去過火星的間諜,只不過記憶被抹除
了。就在間諜組織準備用另一段更離奇荒誕的記憶替代它時,不可思議的事情出現了:
將要被移植的記憶又成了真的,奎爾原來真的是地球的救主!
這種“身份危機”是PKD最常用的主題,在它後面,有一種卡夫卡式的陰冷和疑問:人究
竟是個什麼東西?現實不可靠,那麼真實是什麼?影片不像小說那樣充滿黑色幽默,但
保羅·維爾霍文漂亮地製造了緊張懸疑的氣氛,創造了朋克式的生活場景,設計了複雜
的星際陰謀。除開稍稍多了點好萊塢式的喧鬧和好萊塢式的結局(不完全是好萊塢式的
,因為誰也不敢說,整部影片不過都是一種記憶而已),影片已經很“PKD”了。
PKD指數:8
電子殺人狂(Screamers,1995)
一場世界大戰把地球變成了世界末日般的修羅場。這時,其中一方的一個戰場指揮官接
到了對方請求議和的信息:他們研究出來的機器殺手快把對方摧垮了。然而在路上,他
遇到了幾個對方士兵,他們告訴他,機器殺手已經能夠自己生產新的型號了。這些機器
人的唯一目的就是消滅掉所有的人類。而到最後,主人公發現,自己信任喜歡的女孩正
是新型的機器終結者。
影片始終進行在一種陰冷、懷疑、驚懼的氣氛中,結尾則未脫驚悚片窠臼地讓一隻玩具
熊動了起來,暗示機器終結者並未被終結。原作《第二類型》(Second Variety)的結
尾其實更富於諷刺意味:這些機器殺手之間也開始互相殘殺了。作為一部低成本的PKD電
影來說,它算是很不錯的,甚至可以說,有點《異形》的味道。
PKD指數:8
少數派報告(Minority Report,2002)
就像把庫布里克的《人工智能》變成了頂著“斯氏製造”金字招牌的《人工智能》一樣
,《少數派報告》也充滿了斯皮爾伯格的風格。影片加入了濃厚的人性因素(主人公失
子的背景是小說中所沒有的),強調即使在命運拋棄了你的時候,人依然能夠有自己的
選擇。自然,很不錯,但不是PKD的思想。小說的主人公並沒有改變預測中的行為,事實
上,在書裡,三份報告都是少數派報告:第二份報告是在第一份的基礎上作出的,第三
份報告則是在第二份的基礎上作出的。只不過第三份和第一份的結論一樣,使得第二份
看起來就像是“少數派報告”。結尾時,主人公像少數派報告預測的那樣,殺死了一個
軍方領袖,正是他企圖毀掉犯罪預測系統而使軍方重新得到權力。最後,犯罪預報體系
也並沒有被取消。
這種不同絕不僅是情節安排的區別。PKD在這個懸念故事中想的問題與斯皮爾伯格完全不
同。一方面,他對生活背後的政治陰謀充滿了神經質的警惕和恐懼,因為渺小的個人在
這種陰謀的漩渦中完全無足輕重,無能為力,只能被犧牲被毀滅;另一方面,他似乎又
在懷疑:是否可以為了群體利益而犧牲個人?舉個極端點的例子,你願意為了千萬人的
正義把硫酸潑到一個無辜老太太身上麼?
作為一部科幻片,《少數派報告》不錯;但作為一部PKD電影,它只能算平平而已。
PKD指數:6
冒名頂替(Impostor,2002)
地球正在和阿爾法星(在影片中是人馬座)進行著一場戰爭。負責研製一種強大武器的
科學家卻忽然被安全機關抓了起來。他被告知,其實他只是一個外星派來的內部裝有炸
彈的機器人,擁有著真人的所有記憶和知識,等待時機,進行破壞。他必須逃跑,然後
證明自己。歷經千辛萬苦之後,他找到了墜落的外星飛船,然而他看到的,是一具和他
一模一樣的,人類的屍體。
影片情節非常忠實原著,場景設置也很有PKD那種陰沉冰冷的風格,但作為一部科幻心理
驚悚片看,有點不夠抓人——主人公逃亡的部分編排得太鬆懈了。原因很簡單,原作只
是一個非常短的短篇,而導演本來也是按短片拍的,後來不得已把它拉長成為了一部影
片。不過,導演還是在片中表現出了一種PKD式的疑問:如果這個內藏炸彈的機器人做的
事表明,它/他像人類一樣擁有靈魂,我們又該怎樣來評判它/他呢?
PKD指數:7
《薪金》(Paycheck)
很不幸,2003年的小本似乎總是與票房毒藥聯繫在了一起。與愛人一起拍的《吉利》榮
登IMDB網站有史以來爛片的第八名。而這次的《薪金》幾乎成了《吉利》第二。影片出
來後一片惡評。要說還得怪到導演吳宇森的頭上。本片更證明了,他只能拍一種電影:
槍戰式的動作片。沒有《銀翼殺手》的陰冷,《少數派報告》的驚悚,《全面回憶》的
未來感,這部科幻片更像一份作業練習。如果我們以10為最高,來評價一下本片的“PK
D指數”(也就是電影所反映出來的原作者菲利普·K·迪克的風格),那麼它恐怕只能
得到一個悲慘的5分。
PKD指數:5
2004年3月2日,是PKD離開這個他熱愛而又懷疑的世界12週年的日子,如果他能看到今天
鋪天蓋地的互聯網,日新月異的“磕藥文化”,沒完沒了的海灣戰爭……他又會夢見什
麼呢?

--
總要睡去,總會醒來。